沈阳故宫南北大小值房彩画工程完成 “院藏刻石展”面向观众开放
沈阳故宫南北大小值房彩画工程完成 “院藏刻石展”面向观众开放
沈阳故宫南北大小值房彩画工程完成 “院藏刻石展”面向观众开放近日,沈阳(shěnyáng)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(cǎihuà)保护修复三期工程(gōngchéng)西路标段南北大小(dàxiǎo)值房彩画工程顺利完成。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三期工程包括文德坊、武功坊、大清门东西翼门、西所宫门、迪光殿、东西游廊、保极宫、继思斋、崇谟阁、七间房、文溯阁宫门、嘉荫堂及其(jíqí)东西游廊、戏台、扮戏房等27栋建筑的内外檐彩画。目前,2024年度(niándù)工程已全部(quánbù)顺利竣工,2025年度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,预计于9月中下旬竣工。
随着南北(nánběi)大小值房彩画工程顺利结束,南大值房“院藏刻石展”向观众(guānzhòng)开放。
刻石(kèshí)是中国书法艺术形式(xíngshì)之一(yī),种类繁多、内容丰富,凡碑石、墓志、帖石、摩崖、经幢等尽属之。清人(qīngrén)龚自珍在《说刻石》一文中说,刻石乃“国之大政,史之大支也(yě)”。刻石既是研究古代历史的(de)重要资料,也是书法鉴赏的见证实物。我院藏有一批珍贵的碑石刻铭,如明清城堡门额、族庙碑石、墓志及名贤翰墨帖石等。“萨尔浒之战书事碑”“沈阳锡伯族家庙满文碑”以及明代的“辽海卫碑”等均在展览中亮相(liàngxiàng)。
“萨尔浒之战书事碑”为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)为纪念后金天命四年(1619),努尔哈赤(nǔěrhāchì)在萨尔浒率领八旗军以少胜多(yǐshǎoshèngduō),大败(dàbài)明军,后成为清开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著名战役所制,立于今抚顺大伙房一带的萨尔浒战场。碑阳刻汉文94行共计6000余字,阴刻内容相同满文93行,正文后刻(hòukè)署款“乾隆四十一年岁在丙申(bǐngshēn)仲春月,御笔(yùbǐ)”;碑左侧另刻有嘉庆(jiāqìng)皇帝御笔楷书七律诗(lǜshī)一首共8行计127字,后署款“嘉庆乙丑仲秋中浣,萨尔浒咏事,御笔”及篆书“嘉庆御笔”印两方。
盛京太平(tàipíng)寺,俗称(súchēng)锡伯家庙,位于实胜寺西邻,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(1707),乾隆年间曾增建和改建。寺内原有石碑两通(tōng),今仅存其一。此碑立于清嘉庆八年(1803年),阴阳两面均(jūn)镌满文,记载了锡伯族入清之后的变化(biànhuà)和沈阳太平寺创立的经过。此碑是研究清史、锡伯族历史及语言文字的实物史料。
“辽海卫碑”的(de)来历,据清代杨同(yángtóng)桂所辑《沈故》辽海卫条记载“昌图府廨前有一石上,镌‘辽海卫’三大字,盖明初置(chūzhì)卫时(wèishí)昌图亦指挥治(zhì)也。”又据成书于民国五年的《昌图县志》记载:辽海卫城“方形,周约一里,即前明辽海卫故址,城垣有榆树数株,因取其名为榆树城。昔年掘地得石,刻辽海卫三字(wèisānzì)(wèisānzì),径尺,傍镌永乐(yǒnglè)七年指挥陶昱造”。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《静晤室日记》中记载:“惟民国四年春,昌图公园,工人挖井,得石碑于地中,……上镌放辽海卫三字,镌永乐某年”。此碑现保存于沈阳故宫。


近日,沈阳(shěnyáng)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(cǎihuà)保护修复三期工程(gōngchéng)西路标段南北大小(dàxiǎo)值房彩画工程顺利完成。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三期工程包括文德坊、武功坊、大清门东西翼门、西所宫门、迪光殿、东西游廊、保极宫、继思斋、崇谟阁、七间房、文溯阁宫门、嘉荫堂及其(jíqí)东西游廊、戏台、扮戏房等27栋建筑的内外檐彩画。目前,2024年度(niándù)工程已全部(quánbù)顺利竣工,2025年度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,预计于9月中下旬竣工。
随着南北(nánběi)大小值房彩画工程顺利结束,南大值房“院藏刻石展”向观众(guānzhòng)开放。
刻石(kèshí)是中国书法艺术形式(xíngshì)之一(yī),种类繁多、内容丰富,凡碑石、墓志、帖石、摩崖、经幢等尽属之。清人(qīngrén)龚自珍在《说刻石》一文中说,刻石乃“国之大政,史之大支也(yě)”。刻石既是研究古代历史的(de)重要资料,也是书法鉴赏的见证实物。我院藏有一批珍贵的碑石刻铭,如明清城堡门额、族庙碑石、墓志及名贤翰墨帖石等。“萨尔浒之战书事碑”“沈阳锡伯族家庙满文碑”以及明代的“辽海卫碑”等均在展览中亮相(liàngxiàng)。
“萨尔浒之战书事碑”为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)为纪念后金天命四年(1619),努尔哈赤(nǔěrhāchì)在萨尔浒率领八旗军以少胜多(yǐshǎoshèngduō),大败(dàbài)明军,后成为清开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著名战役所制,立于今抚顺大伙房一带的萨尔浒战场。碑阳刻汉文94行共计6000余字,阴刻内容相同满文93行,正文后刻(hòukè)署款“乾隆四十一年岁在丙申(bǐngshēn)仲春月,御笔(yùbǐ)”;碑左侧另刻有嘉庆(jiāqìng)皇帝御笔楷书七律诗(lǜshī)一首共8行计127字,后署款“嘉庆乙丑仲秋中浣,萨尔浒咏事,御笔”及篆书“嘉庆御笔”印两方。
盛京太平(tàipíng)寺,俗称(súchēng)锡伯家庙,位于实胜寺西邻,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(1707),乾隆年间曾增建和改建。寺内原有石碑两通(tōng),今仅存其一。此碑立于清嘉庆八年(1803年),阴阳两面均(jūn)镌满文,记载了锡伯族入清之后的变化(biànhuà)和沈阳太平寺创立的经过。此碑是研究清史、锡伯族历史及语言文字的实物史料。
“辽海卫碑”的(de)来历,据清代杨同(yángtóng)桂所辑《沈故》辽海卫条记载“昌图府廨前有一石上,镌‘辽海卫’三大字,盖明初置(chūzhì)卫时(wèishí)昌图亦指挥治(zhì)也。”又据成书于民国五年的《昌图县志》记载:辽海卫城“方形,周约一里,即前明辽海卫故址,城垣有榆树数株,因取其名为榆树城。昔年掘地得石,刻辽海卫三字(wèisānzì)(wèisānzì),径尺,傍镌永乐(yǒnglè)七年指挥陶昱造”。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《静晤室日记》中记载:“惟民国四年春,昌图公园,工人挖井,得石碑于地中,……上镌放辽海卫三字,镌永乐某年”。此碑现保存于沈阳故宫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